第1025章 医疗投资(3 / 4)

较常见的事,股份到手可不是就能躺着等分红,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让你再掏一大笔。

所谓成本定价法,则综合考虑新药研发成本,市场推广成本,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要素,这里面企业的自主决定性更强,企业利润也更为丰厚。

南易并未责怪,只是心里略有点不爽,来沪海有几天了,手里掌握的东西始终差一点,不知道还要耽搁多久。

如果把药品当成一件普通商品来对待,砍掉研发或让文学系的高材生充当研发带头人,摒弃试管、烧瓶,让研发文学化,降低生产成本,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营销环节,多投广告,这样操作,就有机会把利润率做到百分之几百。

搞盯梢枯燥乏味,且需要运气,虎崽是丛林作战出身,之后训练的方向又是保卫,让他搞盯梢本就专业不对口,何况是孤身一人没有配合,失手也不足为怪。

股东们年年拿分红,心里一直美滋滋的,突然分红没的拿了,还要把原来已经拿到手的吐出来,甚至要把身家性命压上,可想而知,没有股东会乐意,大约只有南易会投赞成票。

当仿制药与专利药的一致性不足时,很容易导致同样的药品杂质含量不同、吸收程度不同、副作用有差别等一系列问题。

会议的主题是为了探讨让WTO成员方尽快降低药品关税的办法,直白点说,就是在不损失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把药品的价格降下来,让“消费者”获得实惠,激发他们的购买热情,从而提高销售额。

他想到日本开始执行的创新药物定价规则,一个新药上市之前,药品定价委员会首先确实新药是否存在相似药物,如果存在相似药物,采用相似药品定价法;如果不存在相似药品,采用成本法定价。

南易另起一行,又在本子上写下人脉、地域、营销三个关键词,对国内药企的投资潜力甄别,可能会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长此以往,制药产业形成了惯例,原本应当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成销售驱动,资金配比上,营销也占据绝大部分。低于1%的研发投入,在这个环境下对很多药企来说其实非常符合市场规律。

南易在本子上写下日本、入股、股市三个关键词,脑子里的空间开始往西迁移,穿过东海来到国内。

这也不是南易有多高尚,而是他底子厚,扛得住,而且,往恶意的方向拓展一下,当“乙”是个不错的选择,等股东们把钱烧光,要贱卖生尘药业的节骨眼,如果研发已有曙光,南易大可全资收购烂摊子,接着砸钱,谱写一段持之以恒负重前行,终于迎来奇迹时刻的佳话。

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过高,且专利保护只有20年时间,这就导致了专利药的定价普遍偏高。

对另外一些企业而言,得了,别瞎想,洗洗睡吧,几个钢镚儿,还是掰开给工人增加点福利比较实际。感冒药里少掺点玉米粉,打中药牌的别掺西药,也能算是好人一枚了。

一款总销售额数百亿美元的药品,专利期内能创造的净利润也许低到只有区区一二十亿,平摊到二十年,一笔投资可能跑不赢低风险理财产品。

所谓相似药品定价法即将新药的每日开支定价为与相似药品的开支一致,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创新性、实用性、市场规模以及儿科适用方面给予溢价。

就目前来看,日本已经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25年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提升了5个点,而1980—1995年,日本加速老龄化的时期出现,老年人口占比从不到9%上升至将近15%。

然后贱兮兮地说一句,我的成功在于坚持,最困难的时候我去卖过血,在成功前的一秒,我还有打算嘎腰子。

某药企的代表抛出一个差异化研究、减少友商之间竞争的想法挺有